tc_banner.jpg
清明节 寒食节 上巳节
发表时间:2022-03-31 来源:晋中文明网

  中华传统节日以宏大丰富的内容、绚烂缤纷的色彩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壮丽画卷,寓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。

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”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,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。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、降雨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,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。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清明后来又发展为传统节日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唯一节日。作为节日,它与通常所说的节气又有所不同,节日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,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

  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,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,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“天、地、人”的和谐合一,讲究顺应天时地宜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。

  寒食节,没有固定日期,汉末以来一般定在冬至后105日。寒食是从禁火与生火的制度转换而生成的习俗。禁火与天文历法相关。《荆楚岁时记》叙述南北朝时期的寒食习俗为:“去冬节一百五日,即有疾风甚雨,谓之寒食。禁火三日,造大麦粥”。唐代的寒食节增加了新的内容,一是官员放假,二是家家上坟扫墓。唐代的寒食节的过法在诗人王建《寒食行》中有生动的记述:“寒食家家出古城,老人看屋少年行。丘垄年年无旧道,车徒散行入衰草。牧儿驱牛下冢头,畏有家人来洒扫。远人无坟水头祭,还引妇姑望乡拜。三日无火烧纸钱,纸钱那得到黄泉。但看垄上无新土,此中白骨应无主”。从中可知,唐代寒食节禁火三天,家家扫墓,无法上坟的人家也要在水边对着那个方向遥遥祭拜。

  上巳节,俗称三月三,是汉民族传统节日,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,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。上巳节是古代举行“祓除畔浴”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,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,称为“祓禊”,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、曲水流觞、郊外游春等内容。杜甫《丽人行》有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的佳句。刘驾《上巳日》曰:“上巳曲江滨,喧于市朝路。相寻不见者,此地皆相遇”。唐代长安人在上巳节倾室而出,水边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。

  清明节、寒食节、上巳节的习俗传承到近世,寒食节、上巳节逐渐被淡化,而清明节已成为融合古代寒食节、清明节和上巳节习俗的一个以祭祖、踏青为主的节日。(晋中日报 张春玲)

责任编辑:刘俊梅

地址:晋中市府新路199号市委大楼609室 E-mail:jzswmwbjb@163.com 电话:0354-2636314